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 加速新质生产力壮大

前沿科技成果如何走出实验室?原始创新怎样走向产业化?近期,北京、安徽等地积极探寻前沿重大科技项目提升成果转化效能的路径,加快大科学装置成果产业化进程。业内专家指出,大科学装置作为基础研究的策源地,要在产业上“沿途下蛋”,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壮大赋能。

多地成果涌现

北京:“肾脏成像组计划”基于大科学装置取得突破

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发布“肾脏成像组计划”,借助多模态成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全肾脏数字图谱。这一成果源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该装置于3月21日通过国家验收。“数字肾脏”有助于更清晰呈现肾脏疾病机理,为精准诊断、新药研发与治疗提供新方向。

安徽:“人造太阳”催生国产超导质子治疗系统

安徽合肥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助力科研人员基于其研制技术,自主研发出超导质子治疗系统。该系统可精准高效治疗肿瘤,已完成调试,计划今年启动临床实验。过去,质子治疗技术依赖国外,设备进口且费用高昂,国产系统投入使用后,成本与运维费用有望降低约三分之一。

广东:散裂中子源产出多领域成果并推动临床研究

广东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散裂中子源,在航空航天、锂离子电池等多个领域收获大量原创科研成果。利用其建设运行积累的技术研制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已在医院开展临床研究。

建设过程同步谋划产业化

越来越多大科学装置在建设时就着手规划成果产业化。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期间,所在的深圳光明科学城就吸引100多家合成生物领域研发企业,总估值超300亿元,产业集群雏形初现。北京怀柔科学城的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2月26日通过国家验收,采取“边建设、边运行”模式,此前提供超20万机时,用户覆盖国内外众多高校与科研机构,产出多项世界领先的基础研究成果。

政策引领与地方实践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作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等部署。在此指引下,各地积极行动。

合肥通过组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多个重点领域研究院,集聚各类专业人才,承接转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研究成果与衍生技术。在创新推动下,合肥未来产业蓬勃发展。核聚变领域集聚超50家相关企业;量子领域建成全国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多家企业进入全球量子企业前20强;商业航天领域集聚超140家相关企业。

专家观点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赵卫东表示,我国科技创新具备国家投入重视程度高、成果产业化速度快、产学研合作紧密、政策支持体系完善等优势,但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和投入增加,差距将逐步缩小。

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郑磊认为,在高科技产业成为大国博弈焦点的当下,创新驱动发展本质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高效转化。要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促使科技创新成果广泛转化为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 。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