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平台建设政策持续发力,但高校专利转化率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韩峰指出,专业化技术转移团队建设滞后是核心瓶颈。
韩峰表示,当前医药类高校普遍面临复合型技术经理人短缺难题。“兼具医学、药学、知识产权及商业运营能力的‘桥梁人才’不足,导致技术评估与商业化路径受阻。”他分析,制约因素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 体制机制束缚:高校职称评审仍以国家基金、人才头衔、论文为核心指标,成果转化贡献未纳入考核“主赛道”,科研人员创新动能未充分释放;
- 产学研协同断层:医药研发与产业需求脱节,缺乏**“临床-科研-企业”深度协同平台**,超70%医药专利因早期概念验证支持不足而“滞留”实验室。
对此,韩峰提出**“四轮驱动”破局方案**:
① 法律保障: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高校职务发明自主处置权,简化审批流程,允许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转化决策;
② 机构专业化:在北京协和医院、南医大等“双一流”医科高校试点建设独立运营的技术许可办公室(TLO),配备医学背景技术经理人、知识产权律师及投融资顾问团队,提供**“专利布局-临床验证”全链条服务**,目标建成50家高校TLO试点,培养5000名持证技术经理人;
③ 利益激励:推行**“医药技术经纪人”持证上岗制度**,开设**“医药技术转移”硕士专业**(课程融合医学、法规、金融),定向输送复合型人才;
④ 生态协同:推动高校与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以产业需求倒逼科研选题,促成技术经理人深度参与企业攻关。
配套措施上,韩峰建议:
- 设立种子基金(政府联合高校),支持早期项目跨越“死亡谷”;
- 扩大**“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重点扶持原研药、高端医疗器械;
- 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租赁等工具,降低转化资金门槛。
“唯有通过法律赋权、机构革新、人才培育、生态协同四轮驱动,才能实现从‘论文大国’向‘创新强国’跨越。”韩峰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