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高校“创新人才”的任督二脉: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双突破”

打通高校“创新人才”的任督二脉: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双突破”

在全球科技竞争激烈、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提升高校创新增益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拔尖人才培养成为重中之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日前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破解瓶颈的关键在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的双通道,实现创新与育人同步提质。

他提出,要实现这一目标,核心是“三个呼吸,两个要变”。


一、“三个呼吸”: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的系统营收

1. 推动全链条转化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主要成熟度不高,仅7%左右达到可工程化阶段,转化路径长、难度大。应建设包括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投资投入等关键阶段的“全栈式”“全链条”公共平台,由专职机构接力推进各阶段转化任务。
以上海交通大学大零号湾创新技术源功能区、江苏高校区域技术转移中心等为代表,已初步试验效果良好。

2. 呼吸“算大账、算总账”的容错机制

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落地率约为30%,传统绩效和国资管理往往机制追求短期回归,否定早期投入。应提升国资容亏率,强化“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目标,并建立校内“规则全、流程顺、底线牢”的尽责免责机制,降低科研人员与问题的风险顾虑。

3. 坚持“高价值、极交叉”的科研目标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平均金额仍远低于国际顶尖高校。要鼓励开展面向前沿、交叉融合、潜在高风险的高价值科研,并通过政策与资金支持建立可持续激励机制,将“源头活水”持续导入科技成果产出体系。


二、“两个要变”: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1. 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要把传统“标准化、填鸭式”教育转变为**“动态化、争先式”培养**。通过课程微课化、标准化,为学生提供“乐高”式构建空间;鼓励学生参与更多创新实践和竞赛,以取得答案标准,用实际贡献成果学习成果,打造“比武场”式的成长平台。

2. 教学驱动机制要变

人工智能是教育的助推器,但不能替代“人”的作用。应从“AI单驱动”向“AI+HI(人类智能)双驱动”转变,强化教师引导能力与创新素养,推动教学从“知识灌输”向“价值塑造、人格引导、智慧激发”转变,实现效率与温度生存并存、智能与人文共融。


三、结语:同步提升科技与人才“双增”,夯实现代化根基

丁奎岭指出,高校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补充模块。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拔尖人才效率仍是培育短板,只有通过创新机制与系统性改革,才能打通“书架到货架”“学生到人才”的双杠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的科技与人才支撑。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