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被再次明确提出,特别强调要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如何打通束缚,让科研成果不再“躺在书架”,而是顺利进入市场“货架”?在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结合地方实践提出了真知灼见。
四川:“改革让科研人员带成果闯市场”
“我们医院的科研人员现在可以带着职务成果直接闯市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医学科学院省人民医院院长杨正林表示。过去,职务科技成果受限于权属不清、激励机制不足,科研人员“转而不敢、想转不能”。
为破解难题,四川省持续推进改革探索。2023年,四川建立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赋予科研院所更大的成果使用权和处置权。2024年初,四川省科技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扫清成果转化的障碍。
早在2016年,西南交通大学就率先试水“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后续全省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如今,四川的改革已逐步走向“让科研人员得实惠、让科技成果转得动”的良性轨道。
陕西:“细绳子”也要解开,“三项改革”形成闭环
“我们已经解开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粗绳子’,但束缚科研人员的‘细绳子’仍待解开。”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直言不讳。
为此,陕西正在全面推进以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改革、横向经费出资成果转化机制为核心的“三项改革”,构建覆盖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学校探索形成“研究院+公司”双轮驱动模式,成功推动膜分离、高延性混凝土、智慧矿山等多项重大成果落地转化,孵化科技企业20余家,其中3家已晋升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目前,陕西“三项改革”试点单位已突破200家,累计实现10.6万项职务成果单列管理、3.6万项成果转化落地。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超2000家,630余名科研人员通过转化成果实现职称晋升。2024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2.2%,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位居全国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