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全国两会,“科技成果转化”再次成为热议焦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落实。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如何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如何打通重要实验室从到应用场的最后一公里?河南正积极探索改革路径。
从“不敢转”到“积极转”
在郑州轻工业大学,AI检测、果蔬机器人等科研成果正在走出实验室,走向企业一线。教师丁国强的三位实现了550万元转化收益,并因此亮点教授。他表示,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学校以此为改革主题,积极探索“先赋权后转化”,建立尽职免责清单,实施阶梯式收益分配机制,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河南自2021年启动赋权改革课题以来,在18家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广实施,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的问题。其中单位累计赋权成果1500余项,成果转化1100余项,转化金额达3.3亿元,技术合同突破41.6亿元。
从“不会转”到“有人管”
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要“敢转”,更要形成“能转、会转”。在郑州轻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联合研究院和服务机构,形成了“三一体”的转化网络,深入产业集群、精准对接企业需求。
全省技术转移体系也日渐趋向,依托“1+4+N”布局,组建省市县三级服务网络,完善219家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2024年以来,已有技术转移项目5000余项,服务企业超过1.5万家。
线上服务同步发力。河南省科技服务平台上线科技成果数据库,新增成果、需求、对接活动同步在线完成。目前已征集创新需求14555件,技术合同登记机构223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创新提质”+“产业升级”: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
科研成果转化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产业发展。河南省高校聚焦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持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河南大学张治军教授团队研发纳米润滑添加剂,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已在9家企业应用,新增利润超3亿元、节能效果显着。团队还同步成功开展技术工艺资源、市场服务,提升成果转化率显着。
在郑州大学“千团驻万企”行动中,师生团队深入企业一线,把企业“问题清单”转化为高校“科研课题”,推动成果转化从“交付成果”转向“交付人才+生产力”。
高校在轻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也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成果,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专家:建议以“赋权+平台+生态”打通转化全链条
河南省社科院专家指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仍存在动力不足、机制不活、平台不强、人才紧缺等问题,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持续发力:
- 码头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职责成果赋权、单列管理、限时转化、容错免责等制度创新;
- 强化生产力提升:提升重大科研平台成果与转化能力;
- 建设高能级转化载体:加快建设中试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等基础设施;
- 扶贫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系统培养、柔性引进技术牧师和专职人员;
- 坚定信心资金机制:构建财政引导、社会创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转化创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