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3月6日下午,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围绕相关问题,求是网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校长陈晔光。
求是网记者: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更好发挥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陈晔光代表:
科技作为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驱动力,其战略先导和支撑作用的发挥需要系统性布局与多维度协同。一是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顶层架构。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优势资源,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凝聚起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强大合力。二是夯实基础研究根基。我国当前面临的很多“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根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的滞后,源头与底层的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因此,需强化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并重的基础研究,鼓励开展有风险但高价值的基础研究。三是充分发挥好政府对前沿探索和市场需求牵引的应用研究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一方面,对未来产业等前沿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财政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前沿探索和科技攻关;另一方面,对市场导向型应用研究,可以通过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政策杠杆,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四是构建科学研究对外开放新格局。前瞻性地谋划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积极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组织、企业与国际接轨,主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组织,搭建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研究,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五是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保障。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该领域的新技术研发在早期临床实验中往往风险很高,甚至有失败的可能,需要建立风险可控的试错容错机制来提供政策保障。
求是网记者: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推动和引领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则能够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二者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对建设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量。您认为,如何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陈晔光代表: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织演进的新时代,二者深度融合呈现双向赋能、协同共生的新特征。科技创新是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开创性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是产业创新的根基与先导。产业需求也牵引着创新研究方向。对地方高校而言,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是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落脚点。以江西为例,江西省委省政府围绕“1269”行动计划,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食品、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南昌大学紧扣这一方向,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围绕半导体、铜基、钨基新材料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服务于江西电子信息及有色金属两个万亿级产业。这种“产业出题、科研答题”的融通模式,有效破解了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问题。
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需在体制机制与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上共同发力,实现从原始创新到技术突破再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贯通。具体来说,要打破传统科研管理体制束缚,创新有组织科研模式,营造灵活高效的科研成果转化生态,打通“实验室—中试—产业”全链条。以江西省批准组建的首家省实验室——南昌实验室为例。实验室实行“企业化科教融合”体制机制,将南昌大学国家“双一流”材料学科、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南昌硅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中试基地)“三位一体”,结合下游企业市场资源,实现LED外延片生长效率提升30%,孵化出19家产业链企业,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每年带动全国下游应用超过200亿元产值。

求是网记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如何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陈晔光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