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与市场的重要环节,一头连着前沿技术创新,一头承接产业需求。近年来,各地通过搭建高效对接平台、培养专业化服务人才实验室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走向市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
打造“科创淘宝”,推动高效供需对接活动
走进湖北科创供应链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平台入驻用户、服务机构、供需匹配等数据。从储备系统效率提升技术到防剂技术开发,从征集车铣编程工程师到寻找有机合成研究员,大众技术与人才对接需求信息不断更新。
2023年,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刚上线,就刚刚完成了桩成功对接案例。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高德红外”)在研发高性能红外变色芯片新产品时遇到了问题——其消光涂层材料吸光率普遍低于95%,且生产及若干工艺复杂,导致成本高昂,无法满足大规模量产需求
为寻求解决方案,高德红外在科创供应链平台发布技术需求。平台工作人员迅速响应,深入研究企业需求后,帮助对接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
双方联合攻关,经过3个月的多轮送样测试及工艺优化,成功将样品吸光率提升至98.68%,突破了关键部件的量产瓶颈。
“企
线上对接+线下服务,促成成果落地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简称“武创院”)在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例如,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模式,推出**“拨转股” (财政资金拨付后可转为股权投资)的方式,对早期项目高效提供资金支持,项目成功后可转股或退出,实现财政资金的市场化运作。
目前,武创院已支持近40个早期项目团队,其中域控智驱、烛照生物**等项目已完成转股全流程闭环,并获得社会资本进一步投资,提升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搭建“转化困境”,精准定制成果转化策略
“‘转化成’真是及时雨!明确下一步怎么走,我对产业化充满信心。”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孙越如是说。
“转化”是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技术转移专业机构设立的交流平台,通过精准指导,帮助科研人员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路径,降低产业化风险。
长期从事植物碳封存应用研究的孙越,希望将泥炭虎种植相关技术进行产业化,但由于缺乏商业化经验,节日如何与市场活动。带着疑问,孙越参加了“转化神话”活动。
专家团队逐一分析**“横向项目合作” 、 “共建实验室”和“入股创企”等创新转化方案,并针对产业化路径、合作模式等问题提供专业建议。
仅两个月后,孙越团队便确定了共建创业企业、100%专利作价入股**的转化路径,并制定了应用方向和产业布局。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中试目标梳理,进入设备开发、资源链接、法务咨询等实施阶段。
“由于‘不会转’,很多科技成果明明具备巨大潜力,却无法从‘书架’走上‘货架’。”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表示,“引入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提供定制化转化策略,能帮助科研团队少走弯路,让科技成果更快落地。”
自2023年9月启动以来,“转化成果”已举办4期,吸引全校18个院系、66个项目团队参与。目前,12个项目进入概念验证阶段,8个项目已进入赋权流程。
培育“科技红娘”,牵动创新链与产业链
2024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科学物质国家研究中心教授丁延伟团队项目落户安徽庐阳大数据产业园,迈出成果转化为关键一步。
丁延伟长期深耕热分析领域,研发了热分析与量热仪产业化技术,但在创业中遇到了现实挑战:“缺少启动资金,不熟悉产业政策,也是礼仪项目落地的最佳选择。”
关键时刻,安徽科技大市场高级项目经理盛子杰牵线搭桥。通过深入对接,庐阳区相关部门、科大硅谷等机构提供了融资、场地、人才政策等全方位支持,最终项目落地,并成立了中科热仪科技有限公司。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成为关键技术湖北
经理人赞扬**“科技红娘”**,负责实验室“挖宝”,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推动科技成果成功转化。近年来,安徽、上海、北京等地节日,为“科技红娘”搭建舞台、提供政策支持:
- 上海**推出“科改25条”**,强化技术转移机构成果转化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 湖北成立**“湖北技术转移学院”**,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培养专业技术转移人才;
- 北京增设技术专业职称,2020至2023年累计743人获得相应资格;
- 安徽探索建设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提供法律、财税、金融等配套服务。
当前,越来越多的技术经理积极投身科技成果转化一线,畅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从供需对成果产出,从市场化运营到投资融资撮合,正成为推动科技创新落地的重要力量。
结语
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在于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推动科研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高效融合。从**“科创淘宝”式的供需平台**,到**“转化产品”定制化方案**,再到**“科技红娘”前期科技成果转化**,各地的探索实践正在为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未来,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的不断优化,更多高价值科技创新将成功走向市场,助力新质生产力繁荣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