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化提速,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2月2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以有力支撑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最新进展。会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翟金国详细介绍了上海市近年来在专利转化运用、科技成果转移及产业化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改革举措。
2024年,上海持续推进专利赋权、单列管理等专项改革,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发布会获悉:
- 2024年上海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类技术合同成交数达6773件,较2022年增长21%;
- 成交金额超238亿元,比2022年增长117%;
- 科研机构总合同金额中,知识产权类技术合同占比达65%,凸显专利在技术交易中的核心作用。
创新机制:专业机构+技术经理人,提升专利转化效率
强化技术转移专业化服务
针对如何提升专利转化效率,翟金国表示,上海市秉持“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念,着力打造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 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转化能力建设,确保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 培育“投行思维”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市场化运作;
- 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拓展技术转移业务,提升专利运营能力;
- 推进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打造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
- 壮大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通过“转化门诊”等活动,组织技术经理人深入高校、院所,为科研团队提供精准指导,确保科研人员专注科研工作的同时,科技成果能够顺利转化。
专利赋权改革:助推市场化转化,吸引社会资本
2023年,上海推出《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由市科委、市知识产权局等七部门联合实施,出台单列管理、尽职免责等制度指引,并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权”等改革举措。
专利赋权改革阶段性成果
- 2024年,上海39家试点单位赋权专利成果215项;
- 转化金额超11亿元,孵化企业153家;
- 吸引社会资本注入超68亿元,平均每项专利成果吸引社会资金超3600万元。
这些成果表明,上海通过赋权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将专利技术产业化的积极性,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深度参与专利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进入市场。
搭建创新对接通道,加快专利转化落地
构建产业导向的概念验证中心
为了让早期科技成果快速进入市场应用,上海市积极推动产业导向的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打通科研创新与产业应用之间的关键环节。
全球化技术供需对接
自2023年以来,上海依托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建立全球化科技成果交易体系:
- 汇聚全国3579家企业,涵盖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 收集6622项产业技术需求;
- 对接4679项国内外专利成果,促成技术交易总额达7.8亿元。
营造创新生态,打造全球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完善专利转化产业化生态
翟金国表示,上海致力于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采取多项措施推动专利落地与创新创业发展:
- 建设高质量孵化器及“大零号湾”科创策源功能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 设立百亿元级未来产业基金,支持颠覆性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孵化;
- 推出“沪科积分”体系,优化专利转化运用的科技企业创新评价体系;
- 通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扶持资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推动新专利成果的落地转化。
建设“大零号湾”,打造世界级科创湾区
2024年7月,上海正式实施《关于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围绕:
- 强策源
- 促转化
- 增动能
- 聚要素
- 造氛围 等五个方向,共计20条具体政策措施,目标是到2035年,将“大零号湾”建设成为:
- 全球领先的创新能力集聚地;
- 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的策源地;
- 世界级科创湾区,提升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
展望未来:打造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随着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助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科创中心。未来,上海将:
- 进一步提升专利转化效率,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化进程;
- 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体系,建立全球领先的专利保护机制;
- 深化科技金融融合,推动“投早、投小、投长周期”的产业孵化模式;
- 优化科创生态体系,持续增强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的引领力。
上海正在以改革创新为引擎,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助力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