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新浪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制高点。”全国人大代表、邯郸市科协主席凌涛表示,近年来,他持续关注科技领域的最新动态,积极呼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他注意到,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严峻挑战,包括科研院所科创资源底数不足、企业技术需求匮乏、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投入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足,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不畅、科创服务不高、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不完善、技术经理人培养督促和不足、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尚未有效建立制度等问题。
为此,凌涛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促进科技成果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与效率。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动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一、加强高质量科技成果投入,构建完善成果转化体系
(一)完善科技成果管理体系
- 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平台建设等方式,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进行分类、筛选和评估,建立科技成果数据库、服务企业台账、技术需求项目库、产学研合作项目清单。
- 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探索,确保科技成果的领先性和市场价值。
(2)推动科研与产业节点融合
- 畅通“全体链接”交流机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良性发展。
- 加大科技成果平台数据开放共享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积极性,让企业成为**“出题人”和“阅卷人”**,推动“张榜挂帅”模式,增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紧密度。
(3)提升场景应用能力
- 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落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进入应用阶段。
- 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精准识别并培育高潜力的未来产业,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贡献度。
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
技术经理人作为科技与市场之间的重要桥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发挥着作用。然而,当前经理技术人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尚未完善,需提前优化。
2. 构建高效的技术经理人体系
(一)优化人才引进结构,提升技术经理人专业化能力
- 重点谋划技术经理人员队伍布局,推动核心技术转移人才合理配置。
- 形成“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分级培育体系,让技术经理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实战经验。
-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技术经理人,推动“校企双培”模式。
(2)拓宽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路径
- 鼓励创新主体引进技术引进专家人才,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紧密互动。
- 设立技术经理人专业职称评定体系,增强其职业发展空间,提高行业认可度。
- 提高技术管理者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的对接,学习全球先进的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经验。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当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当前探索阶段,不少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足,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受阻。对此,凌涛提出,要进一步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优化知识价值机制分配,真正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
3.推动职责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系统性优化
(一)加强政策与法律有效衔接
- 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机构专利转化激励机制,激励科技人员将科研成果市场化。
- 岗位完善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确保成果清晰,降低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法律障碍。
(2)优化职责科技成果产出收益机制
- 以完善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职责科技成果赋权分配,提高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收益比例。
- 探索技术股权激励模式,鼓励科研人员以专利入股企业,享受成果转化带来的长期收益。
(三)推动“先用后付费”等创新转化模式
- 共同推广**“先用后付费”模式**,降低企业对新技术应用的成本,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接受度。
-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企业需求,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结语: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全国人民代表凌涛提出的系列建议,围绕成果供给、技术经理人培养、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多个方面,旨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提高科技创新的市场转化率。
未来,我国要构建高效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技术经理人的协同努力,打破“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困境,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