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头版: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产业链全过程赋能创新,上海科创项目经理人持续壮大

解放日报头版: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产业链全过程赋能创新,上海科创项目经理人持续壮大

 

春节假期刚过,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迅速启动了“揭榜挂帅”研发项目,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克高温超导带材的核心制造组件。董事长马韬立下“军令状”:“今年一定要出核心组件,把产业落地上海。”场景正是上海深度科技管理改革、加速未来产业创新的缩影。

为抢抓新时代科技革命和变革产业机遇,上海正在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围绕量子计算、脑机接口、6G、第四代半导体、可控核聚变、绿色燃料等前沿领域,打造“懂科技、懂产业、懂投资”的专业项目经理。通过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架构,上海正向创新性技术及产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科技改革管理模式,推动未来产业全链条创新

在科技管理改革方面,上海文献提出了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模式,赋予项目管理者更大的自主权,使其成为科研项目的“CEO”。市科委提出了四大核心机制:

  • 全球前沿科技动态扫描机制,精准识别技术发展趋势;
  • 未来产业识别选拔机制,加快培育创新性技术;
  • 科技创新战略咨询机制,引入多方智力支持;
  • 项目经理人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技术成果落地。

自攻坚以来,项目经理人已推动多个前沿科技项目落地,包括概念验证中心、高质量孵化器、重点实验室布局机制,助力上海成为未来产业引领地

可控核聚变领域,上海超导为能量奇点的托卡马克装置提供了数百公里高温超导带材。企业高管表示,过去政府科研项目由专家指导,而现在项目经理人机制从产业需求出发布局项目,打通了科技与市场的全产业链。

同时,上海还建立了“里程碑管理”“赛马制”“刹车止血机制”等创新制度,强化项目经理人的权利责任,使科研项目提高替代性和高效性。

深化成果转化赋权,激发科技创业活力

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上海要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标志性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并全面推进“赋权”改革,即:

  • “赋予转让+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加快职务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进程;
  • 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赋权,支持科研人员创业。

2023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达4.76亿元,较前一年增长近70倍。“全赋权改革激发了高校教师的创业热情,去年有近40个科研团队成功创业。”副校长施国跃表示。学校还打造了大零号湾孵化器,提供概念验证资金,助推技术商业化。

不仅是理工科,文科教师也加入了创业潮。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普尔王峰团队开发了AI创作智能体“灵咔灵咔”,已完成知识产权赋小说权协议即将于今年正式发布。“我们正在尝试DeepSeek大模型,未来计划让AI辅助长篇创作。”王峰表示。

改革科技人才评价,破“四唯”立新标

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是创新生态的重要环节。在科技部指导下,上海选择6家单位作为人才评价改革重点,聚焦“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价、怎么用”,推动“破四唯、立新标”,以建立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初步成果

  • 上海大学: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引入评价标准,推动学科交叉创新。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优化人才遴选和评价体系,强化应用导向。
  •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实施职称分类评价,按“工程型号类、预研型号类、技术研发类”等细化人才评价体系。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支持临床研究类人才评价、积分管理制度。

在此次改革下,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究员李绍前因参与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研发,破格评获正高级职称。他表示,新监测系统生命周期缩短了,使年轻科研人员有更多机会参与重大科研攻关任务

展望未来:打造全球竞争创新生态

上海科技管理改革围绕全流程创新、全链条加速、全要素支撑,形成从项目孵化、技术攻关,到产业落地、人才培育的完整创新生态。

未来,上海将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优化人才激励体系,打造替代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上海智慧。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