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路径,提升科技成果落地

探索新路径,提升科技成果落地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要求(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重点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实施路径,以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纲要》提出,要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高校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强化与各类技术转移转化平台、高新技术园区的协调合作,建设校企联合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并加强技术转移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对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作出了重要部署,而《纲要》进一步细化了成果转化的具体路径。”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陈柏强表示,“从体制机制的改革到落地实施的路径指引,我们看到了国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坚定决心。”

校企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在解读《纲要》时指出,高校应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建联合科研平台,设立产学研前沿探索基金,推动“卡脖子”前沿基础技术和创新技术的突破。此外,通过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挂帅”的合作模式,促进以产业需求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区域创新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不断优化成果转化制度,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大的自主权,赋予其人财物支配权,并专门设置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高级职称通道,扫除清职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丁奎岭介绍。

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国内专业化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率先推动了高校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该中心副主任徐啸表示,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产业需求对接不畅的问题,技术经理人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人是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关键角色。”他说,“《纲要》明确提出‘建强技术转移转化等专业人才队伍’,这也要求我们不断提升专业化,优化知识结构,以更好地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高效搭建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纲要》强调要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开放和谐能力,鼓励突破自身限制,与地区政府、高校企业、高新园区深度合作。例如,通过共建理念验证平台和中试熟化基地,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完整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链。

在此背景下,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于2024年成立,旨在推动高校有科研组织对接产业需求,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撑。赵强表示:“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有助于提升创新体系目标,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未来,我们将探索更广泛、更深入、更高水平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打破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

优化国家大学科技园功能,强化成果转化支撑

《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部分大学科技园定位模糊、科技属性缺失、产业理工融合度低转化等问题。华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洪武在2024年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上强调,大学科技园要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同时服务于人才和教育改革。“科技创业应切实为转化现实,使大学科技园成为科技成果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他说。

总理建议,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应与近年来国家重点推动的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相结合,形成避免合力、资源重复配置和管理混乱。未来,优化后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将更加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区别于传统的“科技园公司”模式,其作用将进一步向科技成果市场化方向倾斜。

构建高效协同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新突破

多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线职工表示,《纲要》的个性化为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当前,高校、企业、政府和技术转移机构需要进一步和谐,建立更加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化的成果转化机制。

“未来,我们不仅要推动实验室科技成果向市场迈进,更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为服务体系建设上发力。”陈柏强说,“只有通过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优化平台,我们才能真正趟出一条高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为成功的新路径。”

原文链接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